首頁 玄幻 爱情 明星 乱伦 春色 激情  
首頁

第55章 炼铜术士对《礼记·乐记》的独特注解

炼铜术士对《礼记·乐记》的独特注解(附其他文献,及本人后记)

(比较长,建议在一个没事的午后或子夜,边听自己喜欢的歌边慢慢品读。)

19 乐记

19.1凡音之起,

由人心生也。

人心之动,

物使之然也。

感于物而动,

故形于声。

声相应,

故生变;

变成方,

谓之音;

比音而乐之,

及干戚、羽旄,

谓之乐。

解:

外物触动内心,外物的节律、声调感应了内心的节律、声调,二者发生反应,于是从心中(精神上)生发出变化、扰动、律动,表现于声音上(物质上),并且变化反映出某种规律,就是“音”。因为是被外物触动而生,所以外发、赋形于声音、舞蹈(舞干戚、羽旄)。其他人听到、看到音、舞,也被触动,喜好、欣赏之(即乐【yao】之),一起音、舞,就叫做“乐”。

“音”由人心所生,人心阴于内不阳于外,所以虽然“音”显于外了,但与“阴”同音,以明其本源。“童”字由“辠(罪)”字演生而来,男子有罪,自己及子孙后代沦为奴仆,即后世“僮”字。但“童”字却只取“辠”之形,不从“自”从“辛”,一变为“音”、“里”合字,是“音之里(厘)正”意欤?“阴之内中”意欤?且看下文分解。

乐者,

音之所由生也;

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。

是故其哀心感者,

其声噍以杀。

其乐心感者,

其声啴以缓。

其喜心感者,

其声发以散。

其怒心感者,

其声粗以厉。

其敬心感者,

其声直以廉。

其爱心感者,

其声和以柔。

六者,

非性也,

感于物而后动。

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。

解:

“乐”是由“音”而生的,但从根本上说,其实是人心被外物感化,从心中生发的。哀、乐、喜、怒、敬、爱六者,并非人的天生、本性,而是有感于物才动情的,因此古时贤君(为了不迷乱本心,)谨慎对待能够感动他的外物。(类似于现代讲的,不能光有感性,还有要理性,但又有些不同。)

人既蒙开,多趋物欲而失本心,其声乃邪,其音乃浊,不足爱也。唯蒙未开之童子,声音可爱也。

故礼以道其志,

乐以和其声,

政以一其行,

刑以防其奸。

礼、乐、刑、政,

其极一也;

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。

解:

所以礼被用来让个人志向、社会发展方向走上正轨,乐被用来倾听、调和各种各样、各不相同的声音,政被用来统一大家的行动,刑被用来防止大家以私害公的奸心化为行动。四者的目标都是一个,就是同化、统筹大家的想法、心性,社会上下想到一块儿,建设出“治道”。

同、童音同,可见“同民心”者,亦“童民心”也。是故《道德经》曰:“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爲心。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;德善。信者,吾信之;不信者,吾亦信之;德信。聖人在天下,歙歙爲天下渾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,聖人皆孩之。”(此处“百姓”义为全体群众还是全体贵族尚有争议,下文同。)圣人不仅让天下人都成为孩童,视天下人都是孩童,自己也是婴儿赤子:“含德之厚者,比於赤子,蜂蠆虺蛇弗螫,攫鳥猛獸弗搏。骨弱筋柔而捉固(身体柔软小弱但抓握东西却牢固),未知牝牡之合朘怒(不知男女之交合但阴蒂、阴茎却可以勃起),精之至也。終日乎(呼)而不憂,和之至也。和曰常,知和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氣曰強,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。(婴儿的一团和气叫常[恒常,后世道家道教叫“祖气”],同时有智慧和和气,就叫聪明,再进一步发展就叫祥,如果懂得按内心来使气了就叫强——但是盛极而衰,物壮则老,这之后就叫不道了。)”

凡音者,

生人心者也。

情动于中,

故形于声。

声成文,

谓之音。

解:“音”由人心而生,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感情、感动,以声的形式表现出来,形成一些章法,这就叫“音”。

是故

治世之音安以乐,

其政和。

乱世之音怨以怒,

其政乖。

亡国之音哀以思,

其民困。

声音之道,

与政通矣。

宫为君,

商为臣,

角为民,

徵为事,

羽为物。

五者不乱,

则无怗懘之音矣。

宫乱则荒,

其君骄。

商乱则陂,

其官坏。

角乱则忧,

其民怨。

徵乱则哀,

其事勤。

羽乱则危,

其财匮。

五者皆乱,

迭相陵,

谓之慢。

如此,

则国之灭亡无日矣。

郑、卫之音,

乱世之音也,

比于慢矣。

桑间、濮上之音,

亡国之音也,

其政散,

其民流,

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。

凡音者,

生于人心者也。

乐者,

通伦理者也。

是故

知声而不知音者,

禽兽是也;

知音而不知乐者,

众庶是也。

唯君子为能知乐。

是故

审声以知音,

审音以知乐,

审乐以知政,

而治道备矣。

解:因此,声音、音乐之道,和政相通。一个地方的音乐反映出那里的人心和政治情况。一个合格的统治者(君子)要知音乐、人心,进而通晓政治,这样实现“治道”就有保证了。

是故

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,

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。

知乐,

则几于礼矣。

礼乐皆得,

谓之有德。

德者得也。

是故

乐之隆,

非极音也。

食飨之礼,

非致味也。

《清庙》之瑟,

朱弦而疏越,

壹倡而三叹,

有遗音者矣。

大飨之礼,

尚玄酒而俎腥鱼,

大羹不和,

有遗味者矣。

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,

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,

将以教民平好恶

而反人道之正也。

解:用于礼乐的最高端的音乐、美味,并非极致、极端、“已尽”者,而是“意(音心)犹未尽”、有“遗音”、“遗味”者。古时贤君制备礼乐,不是用来满足、助极物欲的,而是用来教导大家把好恶感情抒发后平复,回归人的本心、正道的。

对于人而言,成年人便是“已尽”、极致者也,极盛而衰者也。现代医学表明,人的生长发育约在25岁停止,而人的衰老则约在18岁开始,然竟未极盛,而已始衰矣。欲得“意犹未尽”,有“遗音”、“遗味”者,唯童子而已。

人生而静,

天之性也;

感于物而动,

性之欲也。

物至知知,

然后好恶形焉。

好恶无节于内,

知诱于外,

不能反躬,

天理灭矣。

解:人的天生、本性其实是“静”,因为被物感化、触动,才由静生动,这是性的自然欲求。(就像工作时要说很多话的人,休息时一般不想说话;要经常活动的人,休息时一般想坐着躺着。人静久了,又被外物触动,就会想动起来,类似于一种劳逸结合。)抵达、达成或得到了某种物,知晓了其中的智慧(“物理”),就会流露出自己对它的好恶感情。如果内心的好恶感情没有节制,外界的智慧(“物理”)又进一步诱发它,让人不能反观自己的本心本性,那么物理、物欲就会灭绝天理、天性。

故咕子评曰:且慕蒙未开之孩童,而返天真、自然也。

夫物之感人无穷,

而人之好恶无节,

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。

人化物也者,

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。

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,

有淫泆作乱之事。

是故

强者胁弱,

众者暴寡,

知者诈愚,

勇者苦怯,

疾病不养,

老幼孤独不得其所,

此大乱之道也。

解:物对人的感化、诱发是无穷无尽的,(不能节制这种感化、诱发的话,)人的好恶感情也会没有节制,这就是“物道”达成、至极,人变化成了物。人变化成了物,就会灭绝天理、穷极人欲,于是产生悖逆诈伪之心、淫泆作乱之事。所以才会有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、“欺软怕硬”、“落后就要挨打”、“丛林法则”等说法、做法,天下大乱。

是故先王之制礼乐,

人为之节;

衰麻哭泣,

所以节丧纪也;

钟鼓干戚,

所以和安乐也;

昏姻冠笄,

所以别男女也;

射乡食飨,

所以正交接也。

礼节民心,

乐和民声,

政以行之,

刑以防之,

礼、乐、刑、政,

四达而不悖,

则王道备矣。

解:所以礼乐的本质就是节制、规范、调和,让心性不被物欲过度蒙蔽,而反过来以心性蒙蔽、节制物欲。

乐者为同,

礼者为异。

同则相亲,

异则相敬。

乐胜则流,

礼胜则离。

合情饰貌者

礼乐之事也。

解:规范之中,乐主要用于调和、同感、共情,礼主要用于分工、区别、差异。有共情就会相亲相爱,有差异就会相敬如宾、保持一定的距离、留出一定的个人空间。讲究乐过度,人心就会流逸、无定、没有各得其所;讲究礼过度,人心就会离散、思变、不能齐心协力。符合情况地彰显、展现出一定的外形、形式,这就是礼乐所应该做的事(即发挥的作用)。

礼义立,

则贵贱等矣;

乐文同,

则上下和矣;

好恶著,

则贤不肖别矣。

刑禁暴,

爵举贤,

则政均矣。

仁以爱之,

义以正之,

如此,

则民治行矣。

解:礼仪、义范确立了,那么贵贱就区别等次了;音乐、文艺同感了,那么上下就和谐齐心了;大家的喜好、讨厌等感情显露了,人和事的贤(大家喜好的)与不肖(大家讨厌的)就有区别了。用刑法禁限强势、暴力者,用奖赏、功爵提拔贤才,政治就均和匀称了。仁心仁行用于爱护大家,义心义举用于纠正大家,像这样,治理人民就可行了。

乐由中出,

礼自外作。

乐由中出故静,

礼自外作故文。

大乐必易,

大礼必简。

解:音乐由心中生发出来,礼仪则是针对面向外界的待人接物而创作。所以音乐的本质是内心本性的宁静淡泊,礼仪的本质是研究和通晓天地自然、人道物理,勤学好问(谥法,勤学好问,经天纬地曰文)。大乐、大礼一定是简易扼要的。(因为音乐的本质是单纯的、思无邪的,而通晓礼仪、道理的人可以触类旁通、化繁为简。)

是故世皆闻“返璞归真”一语也,是故诸葛亮诫子曰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苟同流俗,趋于物欲,失于礼乐,更失本心。

以前我曾提到,教育儿童,应当摈弃物质主义、功利主义,树立规矩意识。个中规矩,不可过繁,简易扼要耳,合乎道理耳,不效功利主义之“民主自由平等”,亦不效其极端内卷、无劳逸结合、嗜物劳心。

乐至则无怨,

礼至则不争。

揖让而治天下者,

礼乐之谓也。

暴民不作,

诸侯宾服,

兵革不试,

五刑不用,

百姓无患,

天子不怒,

如此,

则乐达矣。

合父子之亲,

明长幼之序,

以敬四海之内天子,

如此,

则礼行矣。

解:乐到位了就没有怨念,礼到位了就没有争执。所谓作揖谦让就让天下大治,就是形容以礼乐治天下的。如此的话,那么强势、暴力的群众不发作,诸侯也宾礼、信服于天子,兵革(兵戈盾甲)无需试用、动用,五刑无需启用、实行。百姓(上古有姓者属于贵族,所以这里翻译成人民群众可能不准确,故不译)没有患难,天子没有需要动怒之事,像这样,那么“乐治”就达成了。父子、长幼的亲疏、秩序合定、明白了,一起敬仰四海之内的天子,像这样,那么“礼治”就实行了。

19.2大乐与天地同和,

大礼与天地同节。

和故百物不失,

节故祀天祭地,

明则有礼乐,

幽则有鬼神。

如此,

则四海之内,

合敬同爱矣。

解:礼乐之道与天地自然相通,执行得好,海内万物都会心怀敬、爱。

时至今日,更证明了这一点,许多自然灾害、气候异常、生存危机的背后,无不是人类活动将之无中生有或小事化大,恐怕要比人类消除、大事化小的危机多得多。这就是人无仁爱、敬畏、忧患之心,忘忧无度,纵欲无节的后果。人就是大自然的“熊孩子”也。所以现在的“熊孩子”多其实不奇怪,就是大熊带小熊,一窝熊罢了。

礼者殊事合敬者也;

乐者异文合爱者也。

礼乐之情同,

故明王以相沿也。

故事与时并,

名与功偕。

解:礼将不同的事奉、事务合为一致的敬畏、敬重,乐将各异的文化、道理合为一致的亲爱、友爱、爱慕(所以“寻欢作乐”就是“寻欢作爱”())。礼乐的情趣,都是合众为一、求同存异,所以圣明的统治者都将礼乐沿用不废。所以他们行事合于时世、时势、时节,功成名就。

19.3故钟、鼓、管、磬,

羽、籥、干、戚,

乐之器也。

屈伸俯仰,

缀、兆、舒、疾,

乐之文也。

簠、簋、俎、豆,

制度、文章,

礼之器也。

升降上下,

周还裼袭,

礼之文也。

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,

识礼乐之文者能述。

作者之谓圣,

述者之谓明;

明圣者,

述作之谓也。

解:圣明之人,明白礼乐的器、用、内容情况、程序文件,并且有所著述。

19.4乐者,

天地之和也;

礼者,

天地之序也。

和故百物皆化;

序故群物皆别。

乐由天作,

礼以地制。

解:乐是天地的和谐,礼是天地的次序。因为和谐,所以世间万物都互相感化、变化(如人或人的一部分失去生命,又变回物;物被人摄入,又化作生命的一部分。发癫:好想喝萝莉的奶奶());因为次序(秩序),所以各色群类的万物又各自都有区别、界别、分别。天地的礼乐,由天地所制作。

过制则乱,

过作则暴。

明于天地,

然后能兴礼乐也。

解:物极必反,过犹不及,天地的礼序、乐和过了、滥了,也会产生暴乱灾难。人明白了天地的道理,这之后就能兴(人的)礼乐、镇暴乱。

儒家思想还是比较乐观的,既敬畏自然,又试图以人力弥补人眼中自然的缺憾、不仁之处,哪怕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。道家思想则悲观一些,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——天地让你获得生命而又夺去,恰似人们祭祀时,把草扎成狗的形象,最后又烧掉化作灰烬。类比一下,圣人(统治者)也以百姓(被统治者)为刍狗,让后者安居乐业(安其生)地燃烧自己(夺其命),化作灰烬。父母也以子女为刍狗,苦口婆心地劝子女“步入正轨”,变成社会和家庭的一颗螺丝,安居乐业(安其生)地燃烧自己(夺其命),化为尘埃。好在人道毕竟与天道不同,上位者不仁太甚了,不满上位者的刍狗们聚在一起,猛烈燃烧,竟能令上位者火烧眉毛,滚落下台。可惜人道毕竟与天道不同,就算人类把地球整炸了,整成黑洞了,那也不过是人类自己毁了自己的家园,怎能烧到宇宙的眉毛呢?所以即便你不敬畏人道,也应该敬畏天道,除非哪天人类可以烧到宇宙的眉毛了,让宇宙听自己的话了,再来探讨天道、自然的问题。现在人类什么都做不到,跳起来连宇宙的膝盖都打不到,根本逃不脱“生于星尘,归于星尘”的命运,就开始聒噪“人定胜天”云云,就开始不珍惜地球、迷失本心、物欲横流、忘忧无度,完全就是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“雌小鬼”或“雄小鬼”,就该被狠狠地“吴涛鸿儒”或榨干捏。()

论伦无患,

乐之情也;

欣喜欢爱,

乐之官也。

中正无邪,

礼之质也,

庄敬恭顺,

礼之制也。

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,

越于声音,

用于宗庙社稷,

事乎山川鬼神,

则此所与民同也。

解:论断伦理,消除隐患,是乐的真情(与礼相通)。让大家欣喜欢爱,是乐的官能。让大家持中守正,思行无邪,是礼的本质(与乐相通)。让大家庄敬恭顺,是礼的形制。礼乐施于外物,用于祭祀祖先和自然,这和施于人民是相同的。(所以因祭祀而扰民害民,就是应该禁止的淫祀滥祭。空有祭祀,民不聊生,又或反过来各安逸乐,不懂敬畏自然,就是没有真正理解“礼乐”二字。)

19.5王者功成作乐,

治定制礼。

其功大者其乐备,

其治辩者其礼具。

干戚之舞非备乐也,

孰亨而祀非达礼也。

五帝殊时,

不相沿乐;

三王异世,

不相袭礼。

乐极则忧,

礼粗则偏矣。

及夫敦乐而无忧,

礼备而不偏者,

其唯大圣乎?

解:礼乐应该(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,)因时因地因情制宜,不可生搬硬套,一味参考前人。这就是《韩非子》所说的,“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”;屈原《渔父》所说的,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”。乐极生悲,因为乐而忘忧无度,今日不忧、不悲,他日之忧、之悲而无穷尽;礼苛生偏,因为物极必反,过犹不及,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。如果有人能让天下乐以忘忧而有度、不过,施礼而有节、不偏,那应该就只能是最伟大的圣人了吧?

19.6天高地下,

万物散殊,

而礼制行矣。

流而不息,

合同而化,

而乐兴焉。

解:天高高,地沉沉,广阔天地,万物播散其中,演化殊异,这就是天地的礼制推行了。万物流通变化没有休息,合同共存、共生,互相感化、转化、变化,这就是天地的乐章兴起了。

春作夏长,

仁也;

秋敛冬藏,

义也。

仁近于乐,

义近于礼。

解:春夏时,天地让万物萌发生长,就是仁;秋冬时,天地让万物收敛藏匿,就是义。仁道与乐理相近,义道与礼理相近。

乐者敦和,

率神而从天,

礼者别宜,

居鬼而从地。

故圣人作乐以应天,

制礼以配地。

礼乐明备,

天地官矣。

天尊地卑,

君臣定矣。

卑高已陈,

贵贱位矣。

动静有常,

小大殊矣。

方以类聚,

物以群分,

则性命不同矣。

在天成象,

在地成形;

如此,

则礼者天地之别也。

地气上齐,

天气下降,

阴阳相摩,

天地相荡,

鼓之以雷霆,

奋之以风雨,

动之以四时,

煖之以日月,

而百化兴焉。

如此,

则乐者天地之和也。

解:感觉不难懂,参考上下文及我的其他注解,初中毕业的朋友都能懂个十之八九,摸了。()

化不时则不生,

男女无辨则乱升;

天地之情也。

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,

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;

穷高极远而测深厚。

解:(生命与生命,生命与环境)相互的感化不合时宜,就不能生出新意、新物乃至新生命,沉沉暮矣,垂垂老矣(所以生、升音同)。不区分男女,就会扰乱升生之道,亦趋下沉。这就是天地的情趣、情理。所以参考天地的礼乐建设人的礼乐,与天地同心、同高远深厚。

乐著大始,

而礼居成物。

著不息者天也,

著不动者地也。

一动一静者

天地之间也。

故圣人曰「礼乐」云。

解:乐往往在事物的初始阶段格外显著,而礼则充分体现于事物的成熟阶段。(像西方殖民者来到美洲,一开始大概也是和印第安人相敬如宾、其乐融融的。但殖民者人数越来越多,而生存空间、资源是有限的,彼此之间又没有共同遵守的礼义、公理、公法,所以乐不起来了,要互相打打杀杀乃至种族灭绝了。)显著不息的是天,显著不动的是地,天地间的万物都有动有静,有初始、成熟和衰亡,这是大家所共通的,所以圣人可以总结、命名出“礼乐”。

19.7昔者,

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,

夔始制乐以赏诸侯。

解:摸了。()

19.8故天子之为乐也,

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。

德盛而教尊,

五谷时熟,

然后赏之以乐。

故其治民劳者,

其舞行缀远;

其治民逸者,

其舞行缀短。

故观其舞,

知其德;

闻其谥,

知其行也。

解:统治人民很辛劳的,(人民歌颂他的辛劳,和他一样深谋远虑,)其治下民间流行的歌舞就长(时长长)而远(有“诗和远方”和天地自然、历史未来);反之自己安逸享乐的,其治下民间流行的歌舞就短(时长短)而近(全是“眼前的苟且”和享乐)。观看当地的流行歌舞,就能知道统治者的德行,就和听他的谥号(死后臣子评定的)知道他的德行是一样的。

19.9《大章》,

章之也。

《咸池》,

备矣。

《韶》,

继也。

《夏》,

大也。

殷周之乐,

尽矣。

解:殷(商)、周两代的音乐、乐章、歌舞,最具代表性的就这四者,其他的都可以视为不同情况下的变形。

天地之道,

寒暑不时则疾,

风雨不节则饥。

教者,

民之寒暑也;

教不时则伤世。

事者,

民之风雨也;

事不节则无功。

然则先王之为乐也,

以法治也,

善则行象德矣。

解:教化、教育是人民的寒暑,不合时就伤损世道民风人心。各项公共事务(含征战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)是人民的风雨,不节制就无功有过。古时圣王制备乐章,象征以法度(合时合节)治理天下,所以好的乐章其章法行轨就像美德一样。

19.10夫豢豕为酒,

非以为祸也,

而狱讼益繁,

则酒之流生祸也。

是故先王因为酒礼,

壹献之礼,

宾主百拜,

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;

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。

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;

乐者所以象德也;

礼者所以缀淫也。

解:圣王为了节制醉酒和酗酒滋事,故意将饮酒的礼仪制定得繁多、漫长。(根据一样东西的特性制订适合它的章法、用法,)这就是为什么饮酒可以合众欢乐,为什么乐章象征美德、德行,为什么礼法节制泛滥、过度(,都是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过度)。

是故先王有大事,

必有礼以哀之;

有大福,

必有礼以乐之。

哀乐之分,

皆以礼终。

乐也者,

圣人之所乐也,

而可以善民心,

其感人深,

其移风易俗

易,

故先王著其教焉。

解:乐章(除了前文提到的,反映民心民意和统治者的德行,反映古先圣王以法度治天下的精神等,)也是圣人所快乐的,所乐听、乐作的。可以制备好的乐章,用于使民心向善,这是感人肺腑灵台至深的,这是比较容易移风易俗的。所以古先圣王重视和着力于乐章上的教化。

19.11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,

而无哀乐喜怒之常,

应感起物而动,

然后心术形焉。

是故志微、噍杀之音作,

而民思忧。

啴谐、慢易、

繁文、简节之音作,

而民康乐。

粗厉、猛起、

奋末、广贲之音作,

而民刚毅。

廉直、劲正、庄诚之音作,

而民肃敬。

宽裕、肉好、顺成、和动之音作,

而民慈爱。

流辟、邪散、狄成、涤滥之音作,

而民淫乱。

解:乐章是一种出自于内心的特殊外物,所以和其他外物一样,又比其他外物更甚,可以触动、调动被感化者的血、气、心、智之性,生出哀乐喜怒的人之常情(常情在天性之外,由物感化而生)。

19.12是故

先王本之情性,

稽之度数,

制之礼义。

合生气之和,

道五常之行,

使之阳而不散,

阴而不密,

刚气不怒,

柔气不慑,

四畅交于中

而发作于外,

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;

解:“阳”、“阴”二字的源起可参考拙作《闲话我家乡的一些地名》的开头部分,这里就摸了。()

然后立之学等,

广其节奏,

省其文采,

以绳德厚。

律小大之称,

比终始之序,

以象事行。

使亲疏、贵贱、长幼、男女之理

皆形见于乐,

故曰:

「乐观其深矣。」

土敝则草木不长,

水烦则鱼鳖不大,

气衰则生物不遂,

世乱则礼慝而乐淫。

是故其声哀而不庄,

乐而不安;

慢易以犯节,

流湎以忘本。

广则容奸,

狭则思欲;

感条畅之气

而灭平和之德。

是以君子贱之也。

解:“淫乐”的声音哀伤而无庄严肃穆,欢乐而无心安气宁,倨慢简易以至于违背节度,流连沉湎以至于遗忘本心。其宽松之情非为奉公行德,徒容奸纵恶耳;其狭隘之情非为反观反思,徒自私思欲耳。感化于一时畅快通达之气(,一条道走到黑),断绝了中正平和之德。

19.13凡奸声感人,

而逆气应之,

逆气成象,

而淫乐兴焉。

正声感人,

而顺气应之,

顺气成象,

而和乐兴焉。

倡和有应,

回邪曲直,

各归其分;

而万物之理,

各以类相动也。

是故

君子反情以和其志,

比类以成其行。

解:君子将情感抒发后返还外物,使自己心志调和,按照事物的种类,用相应的道理帮助它成行于自己的正轨。

奸声、乱色

不留聪明,

淫乐、慝礼

不接心术。

惰慢、邪辟之气

不设于身体,

使耳、目、鼻、口、心知、百体

皆由顺正以行其义。

解:所以君子不令过度、不正的外物影响自己的身心。

然后发以声音,

而文以琴瑟,

动以干戚,

饰以羽旄,

从以箫管。

奋至德之光,

动四气之和,

以著万物之理。

是故清明象天,

广大象地,

终始象四时,

周还象风雨。

五色成文而不乱,

八风从律而不奸,

百度得数而有常。

小大相成,

终始相生。

倡和清浊,

迭相为经。

故乐行而伦清,

耳目聪明,

血气和平,

移风易俗,

天下皆宁。

解:摸了。()

19.14故曰:

「乐者乐也。」

君子乐得其道,

小人乐得其欲。

以道制欲,

则乐而不乱;

以欲忘道,

则惑而不乐。

解:君子通过乐,愉悦地领悟、尊重外物的物理物道,小人则是愉悦地感应、放纵物情物欲。

19.15是故

君子反情以和其志,

广乐以成其教,

乐行,

而民乡方,

可以观德矣。

德者性之端也。

乐者

德之华也。

金石丝竹,

乐之器也。

诗言其志也,

歌咏其声也,

舞动其容也。

三者本于心,

然后乐气从之。

是故情深而文明,

气盛而化神。

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,

唯乐不可以为伪。

解:乐章、音乐就像人的眼睛,是无法作伪、藏伪的。

19.16乐者,

心之动也;

声者,

乐之象也。

文采节奏,

声之饰也。

君子动其本。

解:当与下一段合起来看。

19.17乐其象,

然后治其饰。

是故先鼓以警戒,

三步以见方,

再始以著往,

复乱以饬归。

奋疾而不拔,

极幽而不隐。

独乐其志,

不厌其道;

备举其道,

不私其欲。

是故情见而义立,

乐终而德尊。

君子以好善,

小人以听过。

故曰:

「生民之道,

乐为大焉。」

解:摸了。()

19.18乐也者,施也;

礼也者,报也。

乐,

乐其所自生;

而礼,

反其所自始。

乐章德,

礼报情反始也。

解:孔子曰:“来而不往非礼也。”“以德报德,以直报怨。”他人友爱我,我报以友爱,礼也。他人侵凌我,我报以侵凌,礼也。或曰:冤冤相报何时了?我说:一个群体,不可能只有坏人;一个人,不可能只有坏心眼。惩其恶奖其善,施乐报礼,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,就可以消灭仇恨与不和谐。

19.19所谓大辂者,

天子之车也。

龙旂九旒,

天子之旌也。

青黑缘者,

天子之宝龟也。

从之以牛羊之群,

则所以赠诸侯也。

解:摸了。()

19.20乐也者,

情之不可变者也。

礼也者,

理之不可易者也。

乐统同,

礼辨异,

礼乐之说,

管乎人情矣。

解:乐的本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共通不变的感情,礼的本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共通不变的道理。所以正确的好的礼乐,合乎人情人心,任何讲基本情理的人都不会反感而是欣赏,即便不照做,也会明白自己不照做是错误的,心里有愧。当然,现代社会喜欢讲物情物理,并不爱讲人情人理,所以又有所不同。

19.21穷本知变,

乐之情也;

著诚去伪,

礼之经也。

礼乐偩天地之情,

达神明之德,

降兴上下之神,

而凝是精粗之体,

领父子君臣之节。

解:摸了。()

19.22是故

大人举礼乐,

则天地将为昭焉。

天地訢合,

阴阳相得,

煦妪覆育万物,

然后草木茂,

区萌达,

羽翼奋,

角觡生,

蛰虫昭苏,

羽者妪伏,

毛者孕鬻,

胎生者不殰,

而卵生者不殈,

则乐之道归焉耳。

解:这种看法后来被董仲舒等汉儒发展为天人感应理论,认为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统治者德行不修导致。不过我觉得孟子的看法更好:天灾可能是人祸导致,也可能不是,这个先不论。但放任天灾落在人民头上,不去赈灾,不去消除或减轻天灾,就一定是统治者的过失。所以德行不修表现为制造人祸和不赈天灾。当然,现在的天灾动辄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,是不是人祸导致,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
19.23乐者,

非谓黄钟、大吕、弦、歌、干、扬也,

乐之末节也,

故童者舞之。

铺筵、席,

陈尊、俎,

列笾、豆,

以升降为礼者,

礼之末节也,

故有司掌之。

解:这一句往往被人误解为:乐之末节不必重视,所以让微不足道的小辈来参与。但且看,下一句是讲祭祀和有司(国家有关部门)的,照这样理解,那么祭祀和有司也是微不足道的吗?所以我认为正确的理解是:正因为是“末节”,所以让不是“末节”、意犹未尽、有遗音遗味的童子来参与,以返中正平和。同样的,礼之末节,也让不是末节、持中守正的有司来掌管,以返中正平和。另一方面,让童子、少小与乐,让成人、官长掌礼,这也符合上文所说的“乐著大始,而礼居成物”。

童子之中,又以女子为佳,所以好、婧、妙、〔女幼〕(通偠、婹、娆)、〔左女,右上雨下幼〕(通窈)、姚、妖等字都是褒义字,甚至嫩、娟(肙,小虫)、㜅(畜,顺从之兽)都是褒义字,其中好、妙至今常用。不过妖字后来有些贬义了,大概是因为“夭”除了刚出生的幼崽义,还有屈、摧折、夭折义,让人觉得不吉利的缘故。又或是,炼铜之中,炼新生儿也是比较不正常、妖异的。()

乐师辨乎声诗,

故北面而弦;

宗、祝辨乎宗庙之礼,

故后尸;

商祝辨乎丧礼,

故后主人。

是故

德成而上,

艺成而下;

行成而先,

事成而后。

是故先王有上有下,

有先有后,

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。

解:先有礼乐的主干(使万物、人民安居乐业),才来讲礼乐的末节(各种礼仪、乐章、祭祀)。前者修德,是形而上的,后者修艺,是形而下的,这就像先有耕耘、行动,才有收获、成事。古先圣王能分辨上下先后,这之后就可以制定天下的规矩了。(所以立德最重,立功次之,立言最轻。所以孟子说,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)

19.24魏文侯问于子夏曰:

「吾端冕而听古乐,

则唯恐卧;

听郑、卫之音,

则不知倦。

敢问

古乐之如彼何也?

新乐之如此何也?」

子夏对曰:

「今夫古乐,

进旅退旅,

和正以广。

弦、匏、笙、簧,

会守拊、鼓,

始奏以文,

复乱以武,

治乱以相,

讯疾以雅。

君子于是语,

于是道古,

脩身及家,

进俯退俯。

(今)奸声以滥,

溺而不止;

及优、侏儒,

獶杂子女(童男女跳的舞就像猕猴一样杂乱丑陋),

不知父子。

乐终不可以语,

不可以道古。

此新乐之发也。

今君之所问者乐也,

所好者音也!

夫乐者,

与音相近而不同。」

文侯曰:

「敢问何如?」

子夏对曰:

「夫古者,

天地顺而四时当,

民有德而五谷昌,

疾疢不作而无妖祥,

此之谓大当。

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,

以为纪纲。

纪纲既正,

天下大定。

天下大定,

然后正六律,

和五声,

弦歌《诗》、《颂》,

此之谓德音;

德音之谓乐。

《诗》云:

『莫其德音,

其德克明。

克明克类,

克长克君,

王此大邦;

克顺克俾,

俾于文王,

其德靡悔。

既受帝祉,

施于孙子。』

此之谓也。

今君之所好者,

其溺音乎?」

文侯曰:

「敢问溺音何从出也?」

子夏对曰:

「郑音好滥淫志(滥情),

宋音燕女溺志(沉湎女色),

卫音趋数烦志(追求高超复杂的技艺,炫技),

齐音敖辟乔志(傲慢邪辟);

此四者皆淫于色(外在之形色,一时之情气)

而害于德,

是以祭祀弗用也。

《诗》云:

『肃雍和鸣,

先祖是听。』

夫肃肃,

敬也;

雍雍,

和也。

夫敬以和,

何事不行。

为人君者

谨其所好恶而已矣。

君好之,

则臣为之。

上行之,

则民从之。

《诗》云:

『诱民孔易。』

此之谓也。

然后

圣人作为鼗、鼓、椌、楬、埙、篪,

此六者,德音之音也。

然后钟、磬、竽、瑟以和之,

干、戚、旄、狄以舞之,

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,

所以献、酬、酳、酢也,

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,

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。

钟声铿,

铿以立号,

号以立横,

横以立武。

君子听钟声

则思武臣。

石声磬,

磬以立辨,

辨以致死。

君子听磬声

则思死封疆之臣。

丝声哀,

哀以立廉,

廉以立志。

君子听琴瑟之声

则思志义之臣。

竹声滥,

滥以立会,

会以聚众。

君子听竽、笙、箫、管之声

则思畜聚之臣。

鼓鼙之声欢,

欢以立动,

动以进众。

君子听鼓鼙之声

则思将帅之臣。

君子之听音,

非听其铿鎗而已也,

彼亦有所合之也。」

解:在这一段可以看到,不仅用于祭祀的歌舞是童子表演,当时的流行歌舞也是倡优侏儒或童子表演。子夏认为流行歌舞以声色媚惑迷乱世人,助长物欲,所以批判了一通。

19.26宾

牟贾侍坐于孔子,

孔子与之言,及乐,

曰:

「夫《武》之备戒之已久,

何也?」

对曰:

「病不得其众也。」

「咏叹之,

淫液之,

何也?」

对曰:

「恐不逮事也。」

「发扬蹈厉之已蚤,

何也?」

对曰:

「及时事也。」

「《武》坐,致右宪左,

何也?」

对曰:

「非《武》坐也。」

「声淫及商,

何也?」

对曰:

「非《武》音也。」

子曰:

「若非《武》音,

则何音也?」

对曰:

「有司失其传也。

若非有司失其传,

则武王之志荒矣。」

子曰:

「唯!

丘之闻诸苌弘,

亦若吾子之言是也。」

宾牟贾起,

免席而请曰:

「夫《武》之备戒之已久,

则既闻命矣,

敢问

迟之迟而又久,

何也?」

子曰:

「居!

吾语汝。

夫乐者,

象成者也;

总干而山立,

武王之事也;

发扬蹈厉,

大公之志也。

《武》乱皆坐,

周、召之治也。

且夫《武》,

始而北出,

再成而灭商。

三成而南,

四成而南国是疆,

五成而分周公左,召公右,

六成复缀,

以崇天子。

夹振之而驷伐,

盛威于中国也。

分夹而进,

事蚤济也。

久立于缀,

以待诸侯之至也。

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?

武王克殷,

反商。

未及下车

而封黄帝之后于蓟,

封帝尧之后于祝,

封帝舜之后于陈。

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,

投殷之后于宋。

封王子比干之墓:

释箕子之囚,

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。

庶民弛政,

庶士倍禄。

济河而西,

散之华山之阳

而弗复乘;

散之桃林之野

而弗复服。

车甲衅而藏之府库,

而弗复用。

倒载干戈,

包之以虎皮;

将帅之士,

使为诸侯;

名之曰

『建櫜』。

然后

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。

散军而郊射,

左射《狸首》,

右射《驺虞》,

而贯革之射息也。

裨冕搢笏,

而虎贲之士说剑也。

祀乎明堂而民知孝。

朝觐,

然后诸侯知所以臣;

耕藉,

然后诸侯知所以敬。

五者,

天下之大教也。

食三老、五更于大学,

天子袒而割牲,

执酱而馈,

执爵而酳,

冕而揔干,

所以教诸侯之弟也。

若此,

则周道四达,

礼乐交通。

则夫《武》之迟久,

不亦宜乎?」

君子曰:

「礼乐不可斯须去身。

致乐以治心,

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。

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,

乐则安,

安则久,

久则天,

天则神。

天则不言而信,

神则不怒而威,

致乐以治心者也。

致礼以治躬则庄敬,

庄敬则严威。

心中斯须不和不乐,

而鄙诈之心入之矣。

外貌斯须不庄不敬,

而易慢之心

入之矣。

故乐也者,

动于内者也;

礼也者,

动于外者也。

乐极和,

礼极顺,

内和而外顺,

则民瞻其颜色,

而弗与争也;

望其容貌,

而民不生易僈焉。

故德煇动于内,

而民莫不承听;

理发诸外,

而民莫不承顺。

故曰:

「致礼乐之道,

举而错之

天下,

无难矣。」

乐也者,

动于内者也;

礼也者,

动于外者也。

故礼主其减,

乐主其盈。

礼减而进,

以进为文;

乐盈而反,

以反为文。

礼减而不进则销,

乐盈而不反则放;

故礼有报而乐有反。

礼得其报则乐,

乐得其反则安;

礼之报,

乐之反,

其义一也。

夫乐者乐也,

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

乐必发于声音,

形于动静,

人之道也。

声音动静,

性术之变

尽于此矣。

故人不耐无乐,

乐不耐无形,

形而不为道,

不耐无乱。

19.27先王耻其乱,

故制《雅》、《颂》之声以道之,

使其声足乐而不流,

使其文足论而不息,

使其曲直、繁瘠、廉肉、节奏

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。

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,

是先王立乐之方也。

19.28是故乐在宗庙之中,

君臣上下同听之

则莫不和敬;

在族长乡里之中,

长幼同听之

则莫不和顺;

在闺门之内,

父子兄弟同听之

则莫不和亲。

故乐者,

审一以定和,

比物以饰节;

节奏合以成文。

所以合和父子君臣,

附亲万民也,

是先王立乐之方也。

故听其《雅》、《颂》之声,

志意得广焉;

执其干戚,

习其俯仰诎伸,

容貌得庄焉;

行其缀兆,

要其节奏,

行列得正焉,

进退得齐焉。

故乐者,

天地之命,

中和之纪,

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

夫乐者,

先王之所以饰喜也,

军旅鈇钺者,

先王之所以饰怒也。

故先王之喜怒

皆得其侪焉。

喜则天下和之,

怒则暴乱者畏之。

先王之道,

礼乐可谓盛矣。

解:摸了。()

19.29子赣见师乙而问焉,

曰:

「赐闻声歌各有宜也,

如赐者,

宜何歌也?」

师乙曰:

「乙,贱工也,

何足以问所宜?

请诵其所闻,

而吾子自执焉。

爱者宜歌《商》;

温良而能断者宜歌《齐》。

夫歌者,

直己而陈德也。

动己而天地应焉,

四时和焉,

星辰理焉,

万物育焉。

故《商》者,

五帝之遗声也。

宽而静,

柔而正者宜歌《颂》。

广大而静,

疏达而信者宜歌《大雅》。

恭俭而好礼者,

宜歌《小雅》,

正直而静,

廉而谦者宜歌《风》。

肆直而慈爱。」

商之遗声也,

商人识之,

故谓之《商》。

《齐》者,

三代之遗声也,

齐人识之,

故谓之《齐》。

明乎商之音者,

临事而屡断;

明乎齐之音者,

见利而让。

临事而屡断,

勇也;

见利而让,

义也。

有勇有义,

非歌孰能保此?

故歌者,

上如抗,

下如队,

曲如折,

止如槁木,

倨中矩,

句中钩,

累累乎端如贯珠。

故歌之为言也,

长言之也。

说之,

故言之;

言之不足,

故长言之;

长言之不足,

故嗟叹之;

嗟叹之不足,

故不知手之舞之,

足之蹈之也。」

子贡问乐。(子贡当年问乐,孔子也是这么回答他的。)

解:摸了。()

附:

宋·陈旸《乐书》:

“…………

古之学校乐正(音乐教师),崇四术,立四教,以造士将(和平时为歌舞,战争时为军阵?)。出学,小乐正简不帅教者,以告于大乐正。是乐正之职,主于正国子而教之者也。大夫之子,国子之次者也。古之教国子,始之以乐德,中之以乐语,终之以乐舞。乐人之事,尽于此矣。故问大夫之子长幼,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,幼则曰能正于乐人、未能正于乐人(幼者分两种情况)。乐记曰:乐者,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,乐之末节也,故童者舞之。内则曰:十三舞勺,成童(行过冠、笄之礼可以嫁娶的童子,一般是十五岁。唐以前年龄浮动较大,一般准备订婚约了才行此礼,随婚约时间浮动;以后浮动较小,并且和嫁娶的相关性也下降了,所以有无婚约而冠笄者,有未冠笄而过门的童养婿、童养媳)舞象,二十(还没成家的老姑娘老小伙)舞大夏。自成童而上皆长,自成童而下皆幼。曰能正于乐人,以其能舞勺故也。未能正于乐人,未能舞象故也。盖乐者,人之所成终始也。

…………

子衿

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。

文王世子曰:春诵夏弦,大师诏之瞽宗。

乐记曰:乐者,非谓弦歌干扬也,乐之末节也,故童者舞之。

学记曰:不学操缦,不能安弦。

由是观之,青青子衿,童子之服也;嗣弦歌之音,童子之职也。弦歌之音,谓之德音,德音谓之乐。古者,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,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。信乎嗣音不可忘矣。盖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也深,故古之教者,必以乐而终始之后。

…………

童舞

成周之教成,童舞勺。汉郊祀,歌千童罗舞。故记曰:乐者,非谓弦歌干杨也,乐之末节也,童子舞之。然则童舞其来尚矣,由汉至唐,盖有之矣。圣朝禁坊所传杂舞,有舞童六十四人,引舞二人,丱童四人,作语一人,凡总七十一,舞名有十焉。

…………”

前两天读一篇文章,里面提到《数码宝贝》的编剧差点让八岁的嘉儿和哥哥太一搞德国骨科,被导演拦住了。我联想到小时候读野史,忽必烈也曾以八岁为界线,联想到前段时间查资料,在宋代《太平寰宇记》等书中也见过“八岁”,于是搜索“八岁+童女/女童”,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:

永乐大典本《汉官旧仪·补遗》:

“……桓帝祭天,居玄云宫,斋百日,上甘泉通天台,高三十丈,以候天神之下,见如流火。舞女童三百人,皆年八岁。天神下坛所举烽火,桓帝就行宫中,不至坛所。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,望见长安。成帝以来,所祭天之圜丘也,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,宫曲入河,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,礼仪如祭天。……”

(注:宋代学者引用的版本不是“女童”而是“童男女”,不知道原始版本究竟是哪个。)

汉魏·佚名《三辅黄图》:

“……汉武故事,筑通天台于甘泉,去地百馀丈,望云雨悉在其下,望见长安城。武帝时祭泰乙(即楚文化中的最高天神,也写作太乙、东皇太一[屈原作品中用此名]等),上通天台,舞八岁童女三百人,祠祀,招仙人(是装扮成仙人的巫祝?还是说是铜铸的仙人像?)祭泰乙,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。天神既下祭所,若大流星,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。上有承露盘,仙人掌擎玉杯,以承云表之露。元凤间,(通天台)自毁椽桷,皆化为龙凤,从风雨飞去。(张衡)西京赋云:通天眇而竦峙,径百常而茎擢,上辬华以交纷,下刻峭其若削。亦曰:候神台,又曰望仙台,以候神明、望神仙也。……”

金·元好问《遗山集》:

“张萱(唐开元年间著名宫廷画师)四景宫女

一转角亭,桷栏楹槛,渥丹为饰,绿琉璃塼为地。女学士(宫中设有学宫,学生称女学士,博学者又称女博士,司礼司书者又称女史)三,皆素锦帕,首南向者绿衣红裳,隐几而坐,一手柱颊,凝然有所思;其一东坐,素衣红裳,按笔作字;西坐者红衣素裳,袖手凭几,昂面谛想,如作文而未就者。亭后来禽盛开,一内人(比侍女、使女地位高的宫女的通称,一般曾获宠幸或家族有势力;另外,宫中或权贵府中表演歌舞并服务宾客的女伎也称内人,二者或皆由其可入床帷之内而得名。)不裹头,倚栏仰看。凡裳者皆有双带,下垂几与裳等,但色别于裳耳。亭左湖石,右木芍药,一素衣红裳人剪花,一人捧盘承之,一人得花缓步,回首按锦帕,插之髻鬟之后。此下一人,锦帕首,淡黄锦衣红裙,袖手而坐;并坐者吹笙,左二人弹筝合曲,右一人黄帽如重戴而无沥水,不知何物;背面吹笙,乃知锦帕有二带,系之髻鬟之后。一小鬟(发型两鬟者,年龄小的侍女、使女)前立按拍,一女童(宫中舞伎)舞,一七八岁白锦衣女,戏指于舞童之后。(按《汉官旧仪》,宫中侍女、婢女都应该在八岁以上。则此人或为刚入宫者,或不是宫女,比如可能是公主。)吹笙者红衣素裳,筝色笛色板色素,衣红裙。已上为一幅。

一湖石,芭蕉、竹树,紫薇花繁盛。花下二女凭槛仰看,团花蓝纱映朱衣红缬为裙;并立者,白花笼红绡中单。三人环冰盘坐,一红衣者顾凭槛看花者,二白衣相对,女侍(侍女)二,一挈秘壶,一捧茗器。四人临池观芙渠鸂〔氵勅烏,通鶒〕(凤头潜鸭,俗称紫鸳鸯,比鸳鸯大),一坐砌上,一女童欲掬水弄(玩一下杯中茶水)。操便面(遮面的扇状物,初为竹制,唐以后亦雅称团扇[锦扇]、折扇[纸扇或锦扇]为便面)者十一人,便面皆以青绿为之。琵琶、一笙、一箫、笛三、板一,聚之案上。二藤杌在旁。为一幅。

一大桐树,下有井,井有银床(与下文不同,这里“床”指井栏)。树下落叶四五,一内人冠髻,著淡黄半臂金红衣,青花绫裙,坐方床,床加褥而无裙。一〔擣,左手右寿,通捣〕练杵倚床下,一女使(使女,与侍女地位相类,分工不同,旁立侍奉人的就是侍女,也作婢女,跑腿、劳作的就是使女,也作仆女、女仆)植杵立床前,二女使对立捣练,练有花,今之文绫也。画谱谓“萱取金井梧桐秋叶黄”之句,为图名《长门怨》者,殆谓此耶?芭蕉叶微变,不为无意。树下一内人,花锦冠绿背搭,红绣为裙,坐方床,缯平锦满箱,一女使展红缬托量之。此下秋芙蓉满丛,湖石旁一女童持扇炽炭,备熨帛之用。二内人坐大方床,一戴花冠正面,九分红绣窄衣蓝半臂,桃花裙双红带,下垂尤显然,一膝跋床角,以就缝衣之便;一桃花锦窄衣绿绣,襜裁绣段。二女使挣素绮,女使及一内人平熨之。一女童白锦衣,低首熨帛之下,以为戏。中二人,双绶带胸腹间系之,亦有不与裙齐者。此上为一幅。

一大堂界(古时绘画术语,泛指画中一处境象、景色,如一处庭院景色),画细整脊兽,狞恶,与今时特异。积雪盈瓦沟,山茶盛开,高出檐际,堂锦亦渥丹,而楹桷间有青绿错杂之。堂下湖石,一树立湖石旁,其枝柯盖,紫葳也。堂上垂帘,二内人坐中楹,花帽羃首,衣袖宽博,钩帘而坐,如有所待然。女使五人,二在帘楹间,一抱孩子,孩子花帽绿锦衣,女使抱之褰帘入堂中,真态宛然;二捧汤液器;一导四内人。外阶衣著青红各异三人,所戴如今人蛮笠而有玳瑁斑,不知何物为之。一内人拥花帽,与前所画同。一女使从后砌下。池水冻结,枯蒲匝其中,冻鸭并卧,有意外荒寒之趣。已上为一幅。

人物每幅十四,共五十六人。”

唐·不空《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》:

若欲知未来事者。当简(拣)择四五童男或童女。可年七八岁。身上无瘢痕〔疒厌〕记。聪慧灵利(伶俐)。先令一七日服素食,或三日食。凡欲作法。要须吉日,或鬼宿或岁宿直(当值)。甘露直直日最胜。沐浴遍身涂香。著净衣,口含龙脑豆䓻〔豆蔻的蔻攴改女〕。持诵者面向东坐。身前以白檀香涂一小坛。可一肘量。令童女等立于坛上。散花于童女前。置一阏伽炉,取安息香。以大印真言加持七遍。烧令童女熏手。又取赤花加持七遍。安童女掌中。便以手掩面。则持诵者结大印。二手合掌外相交。左押右虚其掌即成。以此印加持自身五处。所谓额右肩左肩心喉。顶上散印即诵真言曰……

则以此印按其童女顶。则想于头上。三角赤色炽盛火轮。光诵真言七遍。火轮真言曰……

则以此印按童女口上。于彼口中想水轮。白色半月形。诵真言七遍。真言曰……

次应移印按彼心中。想地轮形方黄色。诵七遍真言曰……

次应移印按彼脐中。想风轮其形圆黑色。诵七遍真言曰……

次应以大印加持彼两脚。想迦楼罗诵真言

曰……

次应以大印诵甲冑真言。加持童女遍身旋转。真言曰……

行者次应自身为魔醯首罗天。三目头冠璎珞庄严。头冠上有佛半月。项上青。十八臂。手持种种器仗。以龙为绅线。角络系。又彼涂血写及。须臾顷观自身已。次应以大印护彼童女一百八命节。真言曰……

结其大印及诵真言。遍身旋绕加持。则护一百八种命节。次又以大印。真言加持花香及阏伽等。

次又以大印真言结十方界。则应对此童女前。诵魔醯首罗使者真言曰……

此真言应诵七遍。则彼童女战动。当知圣者入身。则更弹指诵真言。若无现验。次诵摧迫使者真言曰……

诵此真言必速应验。问未来善恶一切灾祥。若不语或语迟。则结棒印。二手合掌。二无名指外支。二中指并立。二头指各钩无名指头。二大指各令押中交。诵真言曰……

结此棒印。则语问种种事已。以大印真言加持阏伽。三洒童女面。即结解。此使者真言先应诵一万遍则法成。则见身来。须献阏伽乞愿。愿圣者一切处一切时使用皆办。则隐不现。已后欲使。涂一小坛著香花饮食。诵真言一百八遍。则现身。则言龙宫中取长年药如意宝珠。或使夜摩王处。延命增益寿命。或使上取妙甘露。或使他国问其善恶。亦能助军阵摧破他敌。种种使用悉能成办。此法一切迦楼罗法中最殊胜。秘密难得。汝当拣择法器堪传授者而传与。非人器人即损他。已后此法不成。是故应极秘密勿妄传受之。

[uploadedimage:14327486]

为什么宋朝流行“杀人祭鬼”的恐怖恶俗_凤凰网

http://history.ifeng.com/c/81h1z4GYsYA

后记

在现代当代,说到儿童歌舞,那就绕不开芭蕾舞。

女子裹足裹胸(以及束腰),最早是对舞蹈演员的形体审美,后来(大约在宋元时期,)东西方都扩大化了,开始残害社会中上层女性,东方更注重裹足,而西方更注重裹胸。现在东方的被打成封建礼教,彻底没了,西方的则回归舞蹈领域,还有芭蕾舞等舞蹈继续在用,并且是“古典审美”、“高雅艺术”。呵呵。

现在很多人一边痛骂古人,一边把自己孩子送去学芭蕾,我觉得是非常奇葩的。甚至让我联想到一种特殊的xp绿帽奴,自己对妻子硬不起来,却让妻子去和别人寻欢作乐,自己在一边撸断。

我认为,炼铜,即喜欢小孩,其实是一种人之常情乃至于天性,就像大家都知道的,看嫩绿植物、奶猫奶狗赏心悦目、舒心柔意、心生爱怜一样。很多人说“我讨厌小孩”,其实是讨厌熊孩子而已。慕孺怜幼之爱过甚,思念、怜爱之而不满足,则欲以其美善天真充塞眼、耳、鼻欣赏之,是为恋声色香,观止之爱、濯莲之爱。欣赏而不满足,则欲言语调笑之,是为交往之爱、燕语之爱。调笑而不满足,则欲爱抚、亲吻、舔舐之,是为亲热之爱、舐犊之爱。爱抚而不满足,则欲占有、交合之,是为金屋藏娇,禁娈之爱、囚鸟之爱。交合而不满足,又欲止其生、不见其壮老也,是为蒸羔之爱、伤天之爱,至不仁也。所以古时候不仁之地、之人有杀童男女祭祀鬼神的迷信陋习,现在也有变态渴望制作标本等等。

一开始,圣人用童子歌舞帮大家及时发泄,以免一步步不满足,一步步变态、犯罪。后来时代变了,大家反而贪恋童子歌舞的轻佻娇媚,惑之滥之,淫之乱之,于是雅乐变成淫乐。所以优伶者,聪明灵秀诱人也,伶俐乖巧也,娇小令人怜爱也,唱者变成倡者,倡者变成娼者。泛滥至汉代,沛属楚地,沛公以楚风立汉廷,喜窈窕之腰,好轻薄之曲,于是男倡女乐不胜数,皆以其娇小、歌舞见幸于宫闱……

现在时代又变了,都讲西方白左的“政治正确”去了,所以人之常情又成了重罪、首恶,不仅杀害和不合时宜的交合伤天害理,连看一眼、文艺作品里塑造一个都属于犯罪了。甚至故意颠倒黑白,夸老丑为美,以性别不分为妙。倒也不是多么奇怪,毕竟这是个尊重物情物理,不尊重人情人理的时代。然而却又只是愚民、“不许百姓点灯”罢了。

所以我才预言,待到科技更发达,人的一般行为再也无法永久伤损他人的身心了,或许一切又将颠倒过来。毕竟炼铜是人的常情、天性,“乐著大始”啊。

2022年11月17~24日